![]() |
|
6月13日,2020“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暨第八屆“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周”在新疆吐魯番市葡萄溝景區主會場和全疆各地同時啟動。圖為民間藝人在吐魯番市葡萄溝景區的活動啟動儀式現場表演節目。 |
本報北京6月14日電 (記者嚴冰)6月13日是我國第四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記者從國家林草局了解到,我國1985年加入《世界遺產公約》以來,已成功申報世界遺產55項,其中,文化遺產37項、自然遺產14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項。我國世界遺產總數、自然遺產和雙遺產數量均居世界第一,是近年全球世界遺產數量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我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文化多樣,是名副其實的世界遺產大國。為加強遺產地保護,我國將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確定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目前,我國有武陵源、九寨溝、黃龍、三江并流、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中國南方喀斯特、三清山、中國丹霞、澄江化石地、新疆天山、湖北神農架、青?煽晌骼、梵凈山、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14項世界自然遺產,有泰山、黃山、峨眉山——樂山大佛和武夷山4項雙遺產,總面積達6.8萬平方公里,保護了最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和自然遺跡。
35年來,我國探索建立了自然遺產依托自然保護地管理的機制,加強了自然保護的制度建設和管理水平,實現對世界自然遺產、雙遺產的科學保護和有效監管。同時,通過完善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相關法律、制度和規定,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還濕等重點生態工程,加強森林、草原、濕地等自然資源監督管理,加大對遺產地生態保護修復力度,維護遺產地的完整性和原真性。
我國在自然遺產資源保護中,堅持生態為民、科學利用,將資源保護與民生發展相結合,通過特許經營、利益共享、生態補償、生活補助等多種方式惠及民眾、改善民生,帶動了地方優化發展。各遺產地通過開展適當的旅游展示活動,拉動了住宿、餐飲、交通、土特產加工、手工藝制作等相關產業發展。2018年,各遺產地為地方帶來直接旅游收入143.75億元,其中,接待境外游客超過1246.2萬人次,占全國入境游客總人數的9.7%。
據介紹,世界遺產是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自然區域和文化遺存。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通過《世界遺產公約》,建立《世界遺產名錄》。截至目前,已有193個國家加入《世界遺產公約》,1121個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文化遺產869項、自然遺產213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產39項。


中國世界遺產總數全球第一
山東小清河復航工程加緊施工
加大農產品備貨量 保障市場供應
長春市小學低年級學生開學復課
湖北恩施:“活態傳承”吊腳樓營造技藝
投資倉儲物流園,合作共贏一起干! 河南
疫后助老理發 求是義工鄭大姐復工在路
黑龍江寶清縣機關干部職工開展義務植
香港壓倒性票數通過《國歌條例草案》,全
請收藏!“大朋友”習近平的暖心囑托
河南汝南:雨潤荷花別樣紅
山東郯城:“水中魚兒” 游上枝頭開出花
福州彩繪“榕樹”成一景
世界上利用天塹最經典的國防工程——嘉
福建寧德山區“馬幫”運貨
山東郯城:銀杏花開“幸運來”
灑向人民都是情 ----追記焦裕祿當年訪
當好焦裕祿精神繼承人
“釀酒經哥”經文杰的黑小麥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