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雄安新區舉辦公眾考古系列活動,向公眾介紹雄安新區豐厚的文化積淀。
本次公眾考古系列活動以南陽遺址為重點,同時輻射沙窩墓群、午方遺址、東牛東莊遺址、白龍遺址等考古遺址群。內容包括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啟動儀式、參觀文物倉庫、觀看雄安考古紀錄片、參觀南陽遺址、陶器修復、參觀東牛東莊遺址(體驗考古發掘)、午方遺址、白龍遺址等。

據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介紹,三代為王畿、先秦為國界、漢末為戰場、晚唐為藩鎮,有宋一朝百余年來,雄安始終居于邊陲重鎮的地位,雄安地區是河北古文化遺存分布最密集的區域之一。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雷建紅表示,建設雄安新區是“千年大計”,傳承是發展的基礎,做好雄安新區的文物保護與利用工作,使遺產保護利用最大限度融入雄安新區社會經濟發展中,做到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既是守住雄安新區千年歷史記憶,更為新區經濟建設提供文化滋養。為著眼長遠切實做好新區文物保護工作,為雄安新區科學規劃和穩步建設提供考古依據,雄安先期啟動了全域考古調查,摸清家底。同時,大力推進考古前置工作,從根本上解決雄安新區建設與考古工作之間的矛盾,推動經濟建設與文物保護和考古科研的協調發展。

活動現場,來自雄安新區南陽中學的學生在考古工作者的帶領下,體驗陶器修復,并在考古工作現場學習傳說中的洛陽鏟——探鏟在考古工作中的使用及作用。
“希望孩子們更多地了解家鄉的歷史,更要了解我們中國的歷史。知來處,明去處。承炎黃,載華夏。華夏文明璀璨,需要青年一代繼續守護,繼續傳承。”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張文瑞說。

雄安新區舉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公眾
鄉村娃唱響京韻人生
“太空新人”蔡旭哲:為了這一刻等待12
“冰墩墩”送清涼夸咱“馬頭好”
河北遷西縣殘聯打造“共享陽光 傳遞溫
濃情端午送清涼暖警心 延安乘警盡全力
土豆獲豐收 呈現好“豐”景
地頭“兌現”糧食變錢
香港,革故鼎新謀發展
端午假期如何做好疫情防控?“菜籃子”
福建華安:晚稻插秧農事繁忙 千畝梯田
內蒙古發現約1.25億年前恐龍化石
看,日暈!
樂享春光
春暖花開景宜人
開學遇上冬奧 我們一起加油!
毛主席帶李銀橋去白云山廟,老和尚神秘
探訪劉少奇在山東紀念館 奉命赴山東 抗
濟南三中興晨:5小時連續在崗服務千余人
那個28歲就退休的郭宇,如今過得怎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