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日(農歷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過元宵節被稱作“鬧元宵”,一個“鬧”字把元宵節的娛樂氣氛表達得極為生動。元宵節承載了新年新希望,人們慶祝元宵節,是抒發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愿望。
中國鬧元宵:猜燈謎、吃湯圓、耍獅子、舞龍燈

元宵節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司馬遷創建“太初歷”,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對中國人來說,過完元宵節才算真正過完春節。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后來又叫“湯團”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于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處處中國印跡的亞洲各國元宵節
傳統節日是文化傳承最有效的載體,“鬧元宵”是向傳統文化致敬。有效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增強國人的民族自信心,進而增強振興中華的使命意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您可知道,除了我們中國人熟知的賞花燈、猜燈謎、舞龍獅、吃元宵等習俗外,與我國相鄰的一些亞洲國家,元宵節也過得有聲有色。
韓國鬧元宵:吃五谷飯、喝“清耳酒”、燒“月亮屋”

韓國的正月十五叫“正月大望日”,意為“望滿月”。和中國不同,他們在這一天并不吃元宵,而吃混合糯米、高粱米、紅小豆、黃米、黑豆等雜糧做成的五谷飯,吃各式各樣的堅果、花生、核桃、松仁、栗子、銀杏等等,據說可以使牙齒更堅固,還能防治疔瘡等皮膚病。此外,還要喝“清耳酒”,祈愿新年不患耳疾,而且一年到頭聽到的都是好消息。
“燒月亮屋”這項傳統慶祝活動在韓國農村還保留著,用樹干或竹子搭成圓錐形的屋架,掛上寫著新年愿望的紙條,圓月升起之后,人們用手中的火把點燃“月亮屋”,圍著火堆歡歌起舞。樹干和竹子燃燒時發出劈里啪啦的響聲可以“驅走惡鬼”,火燒得越猛烈,就預示著這一年的年景越興旺。此外,還有放風箏、拔河、踏橋等活動,都有祛病、除災、祈福等涵義。
日本鬧元宵:中華街里賞花燈、吃小豆粥

日本把公歷1月叫正月,1月15日被稱為小正月,與大正月(元旦)相對,小正月日本有很多民俗活動,而農歷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對大部分日本人來說比較陌生。小正月主要以祈禱豐禳等為中心,這一天讓在“松之內”期間(1月1日至7日)忙個不停的主婦們暫作休息,因此也稱“女人正月”。
小正月早上有吃小豆粥的習慣,在《土佐日記》、《枕草子》等文學作品中記錄了這個習俗。農歷正月十五這天,日本的中華街非常熱鬧。如橫濱中華街每年都會舉辦元宵節賞花燈的活動,一些當地的華人華僑都會前去湊一湊熱鬧。賞花燈的活動大概在傍晚時候就會開始,整條街上都被裝點得五彩繽紛。而中華街也一改往日的喧鬧氣氛,給人一種美輪美奐的感覺。其間還會穿插一些舞龍舞獅和傳統舞蹈表演。一些日本人也不禁被這樣的節日氣氛所感染,大呼“美不勝收”。
越南鬧元宵:“開年飯”粽子、扣肉少不了

越南人認為,元宵節象征著大年已經過完,大家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于是元宵節中午,一家人一定要團聚,吃餐“開年飯”,為家人鼓足士氣,祈福年輕人工作順利,小孩子讀書進步。為了把“開年飯”搞得更加熱鬧,有時,越南人都會邀請上一幫同事和朋友一起團聚。越南人認為,“開年飯”搞得越熱鬧,接下來這一年的工作就會越順利。因此,每家每年的“開年飯”都要有幾十人共享,常常將并不寬敞的屋子擠得水泄不通,大伙將三大圍桌坐得滿滿當當,歡聲笑語在屋子里蕩漾。
粽子是“開年飯”不可或缺的食品。在越南還流行這樣一句諺語:“大粽子,大團圓;糯米黏黏,感情深深。”因此,過年吃粽子在越南有上千年歷史,家家都要包上十幾斤甚至上百斤粽子,作為春節走親送禮的佳品。這些粽子要用柴火煮十幾個小時才能熟透,而煮熟晾干的粽子可以保存十天半月不變質。扣肉也是越南歸僑每逢節日的一道名菜,類似于梅菜扣肉,但制作更為考究。越南人吃扣肉不用碟,用大碗,待客很大方。 “開年飯”不亞于除夕夜的豐盛大餐,有扣肉、粽子、年糕、白切雞、糯米飯、粉絲湯……諸多菜品擺放在桌子上,乍一看普通又家常,與中國的傳統民俗別無兩樣,但這些菜品都是絕對地道的越南做法。
馬來西亞華裔鬧元宵:“拋柑接蕉”期待好姻緣

元宵節是馬來西亞華裔重大的傳統節日之一,其“拋柑接蕉”的習俗熱鬧浪漫,別具一格。元宵之夜,華裔單身男女紛紛“出籠”,涌往公園的河邊或湖邊,男的拋香蕉,女的拋柑橘,還在水果上寫下聯絡號碼,以期覓得一段好姻緣。
在吉隆坡,年輕人會圍坐在噴水池周圍,在柑橘和香蕉拋入水中后,男性會去撈柑,女性則去拾蕉。在馬來西亞北部霹靂州,年輕人會用紅線將自己的相片和柑橘綁好,掛在許愿樹上,希望就此結識可以攜手相牽的伴侶。
新加坡華裔鬧元宵:吃五色大元宵、掛花燈、寺廟參拜

新加坡的華裔占了總人口的70%以上,因此在元宵節的慶祝方式上,他們也保留了中國傳統習俗。每逢元宵節,唐人街是氣氛最濃的地方,這里會布滿各式各樣的花燈,有的花燈還會吊在空中。人們會吃五顏六色的大元宵,買能發出聲音和亮光的塑料制的鞭炮裝飾。新加坡是個佛教盛行的地方,元宵節時人們也會來到寺廟參拜,為新年祈福。

-25℃,海拔4600米,軍馬訓練正當時
歐冠:巴黎圣日耳曼隊晉級八強
山中送教
山東沂水縣富網格員爭做最美“逆行者”
山東郯城:戰“疫”也丟不掉貧困戶
郭鳳學:一腔熱血為民情 眾志成誠克時
“以藝抗疫” 老黨員老義工刻紙達人創
慕軍祿:負重前行的老兵
習近平深入武漢社區現場照片
習近平考察火神山醫院,看望慰問患者和
口罩后的戰“疫”面孔
共同戰“疫” 從“心”開始 ——武警上
四川省調撥20萬毫升血液支援湖北
被原子彈炸成人間煉獄的長崎 如今是什么
第一屆全國小區“出入證”大賞!硬核了
武漢首個方艙醫院開始收治病人
朱镕基關心人民吃飯穿衣 在河南周口考
不辭羸病臥殘陽 ——“528編輯”王秉
山東郯城:外地“一家人”發放22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