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3日上午,山東省沂南縣青駝鎮北村熱鬧非凡,鼎鬶亭和孝德文化園落成,人們紛紛前往欣賞、祝賀。著名文化學者、作家、詩人、國家一級書法家、資深文旅專家、山東省旅游行業協會駐會副會長、山東東夷文化與骨刻文字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楹聯書法研究會常務理事丁再獻研究員,山東省商業系統書畫家協會副會長鞏天宗,山東省農行原辦公室主任朱學先,臨沂市和沂南縣王長利、姜良安、李遵剛、趙慶良、袁中東、高本欣、葛春亮、王友禮等領導專家學者及相關領導嘉賓參加了活動,省作協原老領導王兆山、楊文學等分別以不同方式祝賀。
鼎鬶亭牌匾匾額為王有存教授取名,由東夷骨刻文字系統破譯者和骨刻文書法藝術創始人丁再獻先生集骨刻文字書寫。鼎鬶亭碑背面是鼎鬶亭的歷史簡介,正面是北村發現的鼎和鬶的刻圖,鼎鬶亭楹聯:
一鼎一鬶蘊聚先民智慧,
百行百業彰揚時世文明。
由知名學者、楹聯大家、中國楹聯學會資深專家、沂南縣諸葛亮文化研究會會長李遵剛撰聯,丁再獻先生集骨刻文字書寫。鼎鬶亭紀念碑兩側楹聯由王有存教授撰聯:
鼎鬶缶甕七千歲,
古道山廬一萬年。
丁再獻先生用骨刻文字執筆親書。

鼎鬶亭為傳統六角形建筑,紅柱黃色琉璃瓦,配以黑色匾額和黑色聯板刻有金黃色骨刻文字的楹聯,整座涼亭小巧玲瓏,古典高雅,工藝精美,堪稱古建筑上品。
山東是東夷文化核心地區,東夷人5000年前后創造了比甲骨文早1300多年的東夷骨刻文字,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1957年,考古工作者在青駝北村東南部,發現了鼎足、鬶足等生活器具殘件,文物距今約7000~10000年。經進一步發掘認定,遺址面積達60000余平方米,為新石器時代先民生活遺址。遺址命名為“北村古遺址”。是沂南縣境內較早發現的東夷文化重要遺存。

北村后有一道長3000米、寬500米東南西北走向的紅泥土層,俗稱窯泥。紅泥細粘,雜質少,是新石器時代燒制鼎、鬶等陶器的最佳原料。
北村燒制陶器的傳統源遠流長。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燒制的生活用陶器尚有罐、盆、缸等品類。北村窯民燒制的大陶缸高1米多,直徑1.5米以上,工藝復雜,美觀耐用,在臨沂一帶有很高的知名度。

孝德文化園位于鼎鬶亭左側,是二十四孝雕像群,左前排自左向右依次是王進喜、焦裕祿、白求恩、張思德及雷鋒等英模雕像,后面正中是一座白色大理石牌坊,牌坊正上方刻有丁再獻題“孝德文化園”五個大字,牌坊正面兩側楹聯由李遵剛先生撰聯:
孝行天下封賢圣,
德化人間矗楷模。
后面兩側楹聯由著名作家、山東省作家協會原副主席、一級巡視員王兆山撰聯:
寄鼎托鬶援引古韻壯時韻,
宣德布孝趨推祖風襄世風。

中國是個文明古國,也是文明大國,一直有"百善孝為先"的宗旨,孝文化源遠流長,臨沂作為紅色老區,不僅擁有可歌可泣的紅色文化,孝文化也深入人心。在民間廣為流傳的《二十四孝》故事,據說是元代福建省尤溪縣的郭居敬所選輯,其中有7個孝子的故事就發生在臨沂。

沂蒙七個孝子故事分別為:1、負米養親(孔子學生子路,魯國人,今平邑人)2、單衣順母(孔子學生閔子騫,魯國人,一說是今平邑人、還有一說是費縣汪溝鎮人,其中汪溝鎮閔家村有其故居紀念地,更有一說是濟寧魚臺縣大閔村人)。3、嚙指心痛(孔子學生曾參,魯國人,今平邑人)。4、戲彩娛親(春秋末期隱士老菜子,居蒙山之陽)。5、鹿乳奉親(郯子,春秋時郯國人,今郯城人)。6、聞雷泣墓(王裒,三國魏東莞人,今沂水縣人)。7、臥冰求鯉(王祥,晉朝時瑯琊人,今蘭山區人)。

為振興青駝鄉村文化建設,全國著名高壓氧醫學家、建黨百年山東百名功臣榮譽獲得者、沂蒙老兵王有存教授省吃儉用,將多年來的積蓄70多萬元投入到家鄉青駝北村,先后修復了街道路面、疏通河道、重修金鋦橋、建起了干娘亭、鼎鬶亭和孝德文化園等鄉村文化旅游項目,使村民們幸福指數大大提高,為城鄉文化旅游和美麗鄉村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王有存同志這種無私奉獻的高尚精神令世人敬佩,有存同志的事跡將被沂蒙山人永久銘記。(孫麗)

王杰電影展覽館在山東金鄉正式開館
全國綠色基地鄉村振興產業發展中
69年,致力于生物制品研究(講述·一輩
青島港實現首季“開門紅”
聯合國中文日:中文魅力 溝通世界
快看,法制副校長進校園啦!
山東省平陰縣榆山街道“城管進社區”問
風電走向深遠海 我國首座深遠海浮式風
習近平會見俄羅斯總統普京
繽紛色彩,盡在春日里的調色盤!
神州大地春來早
查干湖冬捕又一年
來自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的攝影作品,
進博會薈萃全球美味
紅月亮邂逅天王星
追思王希鐘:他打造的角色形象“霸屏”
毛主席晚年指揮的最后一戰,全世界為之
以心為眼 盲人周叔出版大學物理教輔書
13歲輟學 奮斗16年赴港讀博 90后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