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自己的成果從想到、實施、完成、修改、再實施、再修改……直至完成,經過了加班加點,精神高度緊張,甚至有虛脫的感覺,突然峰回路轉,成功啦!非常有成就感,這個過程帶給我很多快樂,我一直在享受這種快樂……
“我確確實實是個環衛工人,掃大街、疏掏廁所、管理垃圾場,修理污水處理設備和清潔工具,這些全都干過……”在全國人大培訓中心的大廳里,張金海真誠地講述著他的經歷。
張金海是山東省東營市市容環境衛生處的一名高級技師,擁用60多項技術革新和項目改造,31項國家專利,同事稱他為環衛工人中的“愛迪生”。他也是山東省首席技師,全國勞動模范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018年2月,他當選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參加了第十三屆全國人民大會第一次會議。
一個環衛工人,每天面對著又臟又臭的垃圾和廁所,怎么會有那么大的工作熱情?還能獲得那么多項獎勵?
我的發明就是減輕環衛工人的臟和累
1993年,張金海從部隊退伍,來到東營市環衛處當起了環衛工人。一邊做城市市容監管,一邊和環衛工人打掃道路衛生,后來還承擔公廁的保潔管理和設備維修。
干凈的市容是環衛工一掃把一掃把“掃”出來的,刮風下雨有泥濘,地上的樹葉和垃圾就得靠手撿。面對這樣原始的清潔工具,落后的管理模式,又臟又累又苦的工作狀況,脫下軍裝的張金海沒有失落,沒有煩躁,沒有抱怨,更沒有退縮。
他深知環衛事業的重要意義,他深信如果用心去干,掃大街也能干出個樣來。
體會到了環衛工人不容易,環衛工具不合理。“一定要改變”這種信念督促著張金海在環保設備改良和創新方面不斷地思考、不斷地研究。
“從部隊開始,我就有一個信念:無論在什么崗位,我都要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用心來干,用腦來想,用手來做,直至干到最好。”
憑借在部隊自學的電器維修技術,他買來元器件,設計圖紙,勾勾畫畫、拆拆裝裝,反復修改,多次論證,實驗了無數遍,最終發明了可伸縮環衛專用掃把。掃把由伸縮把柄、伸展掃把頭和防灰塵飛揚系統三部分組成。在清掃道路時,可調節多功能組合桿的長度,也可調節掃把頭的寬度,打開防塵罩,可以防止塵沫亂飛,既輕便,又省勁,還有利健康。他還發明了不用下蹲和彎腰的撿拾器,在掃把掃不凈的地方使用。
新工具的使用減輕了環衛工的勞動負擔。后來,張金海所在的單位又投入了很多自動化、智能化的設備。這下張金海以為能松口氣了,誰知在應用中,這些設備或質量、或設計總存在缺陷。張金海一邊使用,一邊開始對各類環衛設備進行研究,就設備缺陷進行革新改造。迄今為止,他已擁有了60多項技術革新和項目改造,申請了31項國家專利。
“我的發明和創造就是要減輕環衛工人的臟和累。我很愿意思考,愿意設計,看到工作中不合理的,不好用的,費水費電的,費時費力的都要對它進行改造。”
曾經掀起了一場“廁所革命”
1997年,張金海調到綜合辦,承擔了公廁的保潔管理和設備維修保養工作。
2003年臘月,天出奇的冷。有人說廁所不出水了,張金海一看,是電磁閥凍了。電磁閥安裝在墻體內,由于墻薄,外邊冷,溫度低,造成了大面積凍堵。為保證春節期間廁所的使用,他一邊買電吹風逐個吹開,一邊對這個問題展開研究。
他放棄了春節所有的娛樂活動,終日把自己埋在元器件里,把精力耗在圖紙上,經過了拆拆裝裝五六十次的實驗,一個月后,他發明了分體式紅外線便池感應接收節水器。這個節水器的優點是:一不怕冷,把所有廁所感應器電磁閥安裝在一起,放在容易保溫的工具房、管理間或洗手臺下面,進行簡單地保溫處理就不會凍堵;二是便于施工,避免鑿墻破洞,破壞承重墻體,三是便于維修人員的保養與管理,減輕勞動強度;三是更易節水,普通廁所的閥門壞了會出現長流水現象,這個閥門旁邊還有備用閥門,關閉備用閥門,就不流水了。半年后,這個設計在東營及附近城市推廣,后來省外城市也開始應用,這個發明獲得了山東省推廣創新成就獎。
無獨有偶,為了解決東營市婦幼保健院公廁獨立式小便蹲位浪費水的問題,張金海又購置了一大堆電子元器件、萬能電路板、機殼和感應探頭等,制作出能夠根據如廁人員多少而控制沖洗便池的節水控制器——“智能數控式節水器的控制電路”,這個申請了專利,也是他的第一個發明專利。
在管理廁所這幾年,張金海的發明實實在在掀起了一場“廁所革命”:“無線紅外廁所水箱便槽節水控制裝置”、“分體式紅外感應便池沖洗器”、“長槽溝式公廁紅外節水器”等多項發明,不僅起到良好的節水效果,還解決了同類產品維修困難、又臟又臭、易漏水等問題,突破了使用紅外感應器時必須鑿墻挖洞破壞墻體的技術難題。
張金海的“廁所革命”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給他帶來一系列的榮譽。
“分體式紅外感應便池沖洗器”被評為“山東省職工優秀技術創新成果三等獎”;“公廁智能節水多介質循環沖洗裝置”被評為“山東省職工優秀技術創新成果二等獎”;“全自動紅外感應便池沖洗裝置”獲得第二十屆全國發明展覽會“銀獎”;“智能化生態節能公共廁所循環沖洗處理系統”獲得了“東營市職工優秀創新成果二等獎”。

不去垃圾場就不是一天
2008年,張金海挑起了東營垃圾處理場改擴建工程的重擔。從工程設計、組織工程招投標,到確定施工和監理隊伍、組織具體實施建設,張金海冒著酷暑、頂著風雨,在污水橫流、惡臭熏天、蚊蟲叮咬的環境下,一干就是111天。在垃圾場設備安裝調試期間,他每天工作16個小時以上,有時干脆就吃住在工地上。
為此,父母、愛人和孩子多有怨言,愛人更是罵他“神經質!不去垃圾處理場就不是一天。”
一天,突降大雨,垃圾處理場進場道路和卸車平臺被沖毀,積水深達半米,垃圾運輸車無法入場倒垃圾。已是下班時間,張金海接到任務迅速趕往垃圾填埋區,仔細查看情況,認真勾畫整治方案,工作到很晚。第二天早6點,冒著硫化氫、沼氣嚴重超標的危險,張金海又匆匆奔走于污水橫流、蚊蠅如麻的垃圾作業上,一邊指揮挖掘機、推土機倒運垃圾,一邊組織建設卸車平臺和加固進場道路,整整持續了23個小時,進場道路和卸車平臺修建完畢,垃圾運輸車能夠順利通行。
一次,垃圾處理場滲濾液處理設備的氣壓閥門壞了,在廠家多名技術人員2天維修無果,購進新設備需等待2個月的情況下,為解燃眉之急,張金海親自對閥門進行就地維修。又是一番的思考,又是一番的研究,他把損壞的微型電機拆下,利用高倍放大鏡和精密儀器焊接工具,經過反復實驗,終于查出原因,維修成功,為單位節約了設備更換所需資金12萬元。
對垃圾處理的研究,張金海是與時俱進的。
他利用在北京勞動關系學院學習的機會,對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進行摸底調查,發現垃圾分類收集裝備不完善,對此開始長達三年之久的研究,研發出一套智能化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裝置。為了驗證裝備的實用性,2016年春節,舉家特意去上海過年。大年初二,別人在全家團聚,喜賀新春之際,張金海卻從徐匯區跑到松江區,又從松江區跑到靜安區,冒著寒風連續蹲點4個多小時,詳細觀摩小區居民對生活垃圾分類的投放和分類收集的具體情況,從中吸取了經驗,否定了自已的設計,重新規劃新的方案,又經過幾十次的修改和論證,終于成型定稿,發向國家知識產權局,一舉獲得國家實用新型發明專利。2017年該技術經過浙江聯運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鑒定,在國內屬于非常領先的技術成果。
今年,張金海把他目前研究的“歸屬地生態鏈”垃圾處理模式帶到“兩會”上。這個模式就是分類收集垃圾,回到歸屬地去處理,即從哪兒來的回到哪兒去。蘋果皮、剩菜剩飯,來源于土地,就得回歸土地;來自工業合成的垃圾,回歸城市工業進行處理,而不是簡單地掩埋;白色垃圾可以燒掉,焚燒可以發電,有再生的可以提煉柴油;有毒垃圾如藥品、電池、燈管、油漆有條件的可以進行分級處理,沒條件的暫存……他的理念和模式得到山東省人大領導認可,現已安排他起草撰寫“山東省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方案”、“山東省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指導意見及相關管理辦法、條例、法規及考核評比細則”,擬在全省推廣。
把該干的工作弄到脊髓里
技術創新是引領環衛事業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為一線環衛工人,張金海從事哪項工作,就在哪個領域搞發明,搞創新。
張金海的小發明解決了環衛工作的大難題,提升了工作效率,減輕了環衛工人的勞動強度,節省了大量資金和資源。
張金海稱自己是“倔驢”,就是這個“倔”,迫使他必須把工作弄明白,別人是不撞南墻不回頭,張金海是撞了南墻也不回頭,迎難而上,這么多年他都是這樣。
“用心去干,把該干的工作弄到脊髓里,干到極致,啥都會了。當自己的成果從想到、實施、完成、修改、再實施、再修改、直至完成,經過了加班加點、精神高度緊張,甚至有虛脫的感覺,突然峰回路轉,成功啦!非常有成就感,這個過程帶給我很多快樂,這是別的東西替代不了的,從部隊到現在,我一直在享受這種快樂。”
張金海當兵五年,在部隊上從事工兵,就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那個工種。在部隊學會了修內燃機、發電、定向爆破等技術。
“北京的電還有我的功勞呢!90年代初,為給北京輸電,在宣化南陽山架高壓線,‘哄’的一聲‘炸啦’,那個爆破器就是我按的,CCTV還進行了報道。”
由于表現好,張金海被送到石家莊陸軍學院教導大隊學放映技術,自學了無線電知識。部隊離城市較遠,設備壞了維修不方便,張金海就主動來修,修喇叭,修擴音機、修電影放映機、修發電機……凡是壞的設備被他看到,他都主動去修,為團里節約了大批資金,同時還搞起了小發明和小創造,經常受到部隊領導的表揚,參軍不到半年時間,就入了黨。
提起在部隊的“發跡史”,張金海滿臉的自豪。正是這段經歷,打下良好的基礎,成就了今天的張金海,成為了環衛工中的“愛迪生”。
對工作,他研究與思考的認真勁兒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辦法都是人想出來的,環保作業時,每次碰到問題,我總惦記著如何攻破,如何解決,從不考慮是上班時間還是下班時間,這樣干著干著,我的小革新、小發明、小創造就逐漸多了起來。”
對家人,他有太多的愧疚。
2000年女兒出生,愛人剖腹產拆線時,刀口沒愈合好全部開裂,急需二次手術,醫院等待簽字,可他因參加城市衛生“雙創”工作,沒能及時趕到醫院,只能由他的哥哥代簽。
他的父親在世時,患皮膚腫瘤,經常住院,白天忙,只能晚上陪床,搞得老父親不斷地質問:“你就這樣忙嗎?你又不是領導,就是個普通工人,你圖個啥?”。
他的母親病危,正開展由他策劃組織的東營市第六屆環衛行業技能競賽活動,等到比賽結束后才匆忙地跑向醫院……聊起這些往事,張金海潸然淚下。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在單位里,他還帶動了一批人搞技術創新。2007年,張金海組建了創新工作室,由16人組成,主要是搞發明創造,技術革新。2012年,山東省總工會、山東省技術協會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張金海創新工作室”誕生,成為山東省首批命名的四個高技能人才創新工作室之一,該工作室在2013年被東營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和東營市財政局授牌“張金海首席技師工作站”,2014年被山東省總工會授牌為“張金海勞模創新工作室”。
他感謝國家和時代賦予他的一切,他要把“工匠精神”和“勞模精神”發揚到極致。多年來,只要接到任務,他從不斤斤計較,挑肥揀瘦,困難面前主動加班加點,一個接一個把難題攻破,他的成績有目共睹。

他曾獲得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山東省第五屆愛崗敬業道德模范、山東省最美職工、山東省首席技師、山東省職工十大發明家等十幾項市級以上榮譽稱號;2017年他當選為東營市市委候補委員;2018年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山東代表團參加審議,張金海握著總書記的手,激動地說:“我是東營市環衛處張金海,我代表廣大一線環衛工人向您問好!”總書記連連回答:“好!好!好!”。
在外人的眼里,這是莫大的褒獎;在張金海的心里,這是更大的責任,也是更強的動力。
張金海,山東省東營市市容環境衛生處高級技師,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本文圖片由采訪對象提供)

-25℃,海拔4600米,軍馬訓練正當時
歐冠:巴黎圣日耳曼隊晉級八強
山中送教
山東沂水縣富網格員爭做最美“逆行者”
山東郯城:戰“疫”也丟不掉貧困戶
郭鳳學:一腔熱血為民情 眾志成誠克時
“以藝抗疫” 老黨員老義工刻紙達人創
慕軍祿:負重前行的老兵
習近平深入武漢社區現場照片
習近平考察火神山醫院,看望慰問患者和
口罩后的戰“疫”面孔
共同戰“疫” 從“心”開始 ——武警上
四川省調撥20萬毫升血液支援湖北
被原子彈炸成人間煉獄的長崎 如今是什么
第一屆全國小區“出入證”大賞!硬核了
武漢首個方艙醫院開始收治病人
朱镕基關心人民吃飯穿衣 在河南周口考
不辭羸病臥殘陽 ——“528編輯”王秉
山東郯城:外地“一家人”發放22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