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獲豐收。

長勢喜人。
“神奇!又咸又松的海灘上以前種什么都活不了,如今卻長出了綠油油的蔬菜。”5月下旬,在三沙市永興島白沙灘,海軍西沙某水警區官兵種植的一片“沙變土”試驗田喜獲豐收:小白菜、上海青、娃娃菜、茼蒿、生菜……一畦畦青翠欲滴的蔬菜生機勃勃。前來采摘蔬菜的中士宋智樂高興得合不攏嘴:“我們突破性地種活了7種蔬菜。”
該水警區領導告訴記者:“西沙海灘種植蔬菜首獲成功,結束了海島沙灘種菜不長秧的歷史。將這一技術大面積推廣,有望解決駐島礁軍民吃鮮菜難題。”
西沙島礁高鹽、高濕、高溫,“吃鮮菜難”一直是困擾守島官兵的難題。從上世紀70年代起,駐島軍民吃鮮菜基本靠船運補給。
“過去,海帶、粉絲、腐竹、南瓜是西沙餐桌上的常見菜。因為長時間吃不到新鮮蔬菜,官兵缺乏營養補充,容易出現口腔潰瘍等情況。”
在中建島服役20多年的西沙某守備隊三級軍士長邱華介紹,為改變艱苦環境,一代代守島官兵像螞蟻搬家一樣從大陸運來泥土,在島上開辟以各省市命名的“巴掌菜地”,種活了空心菜、辣椒等蔬菜,但產量有限。
2007年,國家科技部在西沙永興島建立海島蔬菜生產技術示范基地。隨后,又為琛航島等島興建防臺風、防日曬、防暴雨、防腐蝕的“四防”溫室。2014年,永興島引入智能霧化栽培技術,島礁蔬菜產量顯著提升。
然而,“四防”溫室占地面積大,對技術、維護和場地要求高,難以推廣至西沙各島礁。
白浪茫茫與海連,平沙浩浩四無邊,能不能“點沙成土”?今年初,該水警區向科技要保障力,聯合地方某高校“沙變土”科研團隊,開展島礁海灘種植技術攻關,取得突破。
與沙漠中的沙有所不同,西沙島礁的海沙顆粒較大,黏合性差,并含有大量鹽和堿。科研團隊與駐島官兵夜以繼日,經過4個多月試種試驗,成功找到海灘變“良田”的奧秘。
4月初,該水警區守島官兵在海邊平整出一片沙灘作為蔬菜種植基地。在科研團隊指導下,官兵將一種粉狀植物性纖維黏合材料混入海沙,再經過澆水施肥,“一盤散沙”就能獲得與自然土壤一樣的生態力學屬性,從而成為植物生長的“肥沃土”。
“半畝地收獲1500多斤,產量很可觀。”宋智樂興奮地說,西沙陽光充足,這一茬蔬菜是4月初播下的種子,僅1個多月就長熟了;下一步經過合理維護,海灘種植有望實現四季豐收。
科研人員趙朝華副教授告訴記者,此項技術易操作、成本低,對場地、自然環境要求不高,不僅能較好解決西沙島礁蔬菜種植難題,而且有望破解島礁大面積綠化難題。

點沙成土”:西沙海灘種植蔬菜首獲成功
輪椅上的馬拉松
關愛兒童眼部健康
太行山深處孩子們開學啦!
雷鋒精神照耀永城大地
山東郯城:“水中魚兒” 游上枝頭開出花
山東郯城:婦女主任當上“智能化”養老
湖南省衡南縣民生實事項目人大代表票決
香港壓倒性票數通過《國歌條例草案》,全
請收藏!“大朋友”習近平的暖心囑托
福州彩繪“榕樹”成一景
世界上利用天塹最經典的國防工程——嘉
福建寧德山區“馬幫”運貨
山東郯城:銀杏花開“幸運來”
上海迪士尼重啟首日 第一位游客6點開始
當好焦裕祿精神繼承人
沿著老焦的腳印走
守護健康的“擺渡”村醫
山東郯城:母女倆共“結對”貧困兒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