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型案例——小清河流域由“黑”到“清”的嬗變之路
(一)背景情況。小清河是濟南市最主要的納污和行洪河道,也是全國唯一一條接納城區全部生產、生活污水的河道,并具有水陸聯運、河海聯運、農田灌溉等功能。70、80年代,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涌入,因城市排水與污染治理等基礎設施滯后,小清河水質不斷惡化,持續為劣V類狀態。自有監測數據以來,小清河水質持續處于劣五類,特別是在1991-2010年期間,COD、氨氮濃度分別高達100、20mg/L以上,曾一度是北方水質較差河流的典型代表,致使小清河水質一度成為全省最突出的水環境問題之一,嚴重降低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質。
(二)主要做法。針對“小清河不清”存在的突出問題,濟南市生態環境局著眼實際整體謀劃布局,實施小清河全流域綜合治理,突出做好“高位推動、精準施策、長效管控”十二字方針。一是高位推動上下聯動,凝聚環境治理強大合力。該局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統籌做好水污染治理有關工作,借力中央環保督察,打通信息壁壘,生態環境、水務、城管、農業等部門實行聯合督導機制,形成治污合力,聯合市紀委、檢察院,通過公益訴訟、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聯動執法等手段,以督促改,以改促變,破解治污難題。各部門、各區縣紛紛簽訂污染防治“軍令狀”,主要領導親自掛帥,層層傳導壓力、層層落實責任,形成上下聯動、左右協調、齊抓共管的工作模式,小清河由黑變清的步伐全面提速。二是精準施策補短板,源頭防治減污染。通過加強城鎮生活污染源防治、實施黑臭水體治理、實施城區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實施小清河底泥清淤工程、實施生態補水、加強工業污染防治、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等措施,做到小清河水生態恢復、水資源保障、水環境優良,實現河湖有魚有草、河道有河有水、流域人水和諧。三是長效管控求實效,打出監管組合拳。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通過河流斷面考核、排水設施考核、水十條重點攻堅任務考核、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等幾大考核體系,夯實工作責任,倒逼水污染防治責任落實到位;打通信息壁壘,形成流域污染治理大局觀,市、縣兩級環保、水務加強部門聯動,定期召開水污染形勢分析會,深入研判問題,探源究底,尋求治污對策;打造“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生態環保鐵軍,堅持沿河巡查常態化,采用不定期抽查、交叉檢查、夜間排查等手段,強化涉水污染源環境監管,摸排潛在風險源,嚴厲打擊違法排污行為,持續保持對企業環境違法行為的高壓態勢,確保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創新“人防+技防”,充分利用“互聯網+”系統,打造“國標站+微站”的全域監控系統,實時監控濟南市水環境質量狀況。在山東省內首個采用水質指紋溯源分析技術,結合無人機、無人船、管道機器人等天地一體監控系統,建立濟南市智慧環保綜合監管平臺;實施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工作,構建流域共治大格局,是推動生態文明體制創新的有益探索,是對縱向生態補償體系的有效補充。濟南市發揮省會城市模范帶頭作用,率先全面完成橫向生態補償協議的簽訂。通過橫向生態補償的建立,充分發揮上下游治污的協同作用,積極推進流域污染聯保共治,努力打造以聯合預警、聯動執法、聯合會商、協同解決為主體內容的上下游、左右岸區域聯防聯控機制,實現流域斷面聯防聯控常態化共治新格局。
(三)工作成效。經過系統徹底治污,小清河水環境質量得到了徹底改善:2019年辛豐莊出境斷面水質一年內從劣V類連續改善至III類,全年穩定達到Ⅳ類。實現了40多年來的歷史性突破,“水清、河暢、岸綠、景美、宜游”的目標提前實現。此后連續兩年,小清河辛豐莊出境斷面年均值均達到地表水四類水體標準。2021年小清河辛豐莊出境斷面年均值水質首次達到地表水三類保準,創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最好水平;2022年1-2月,小清河辛豐莊出境斷面首次突破達到地表水Ⅱ類,再創歷史記錄。小清河水環境、水生態和水資源得到有效恢復,“水清、河暢、岸綠、景美、宜游”的目標提前實現。小清河由“黑”到“清”的嬗變之路為濟南市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釋放了巨大的環境容量、提高了環境承載力。同時,濟南市開展了小清河水環境及景觀改造提升工程,打造全長48公里小清河景觀風貌帶,改造后綠化面積108.7公頃,綠地率80.5%,成為兩岸居民休閑的好去處,水清景美的城市水系,讓市民生活回歸水岸,實現了人水和諧。同時,作為全國環保督察整改典型示范案例,小清河也成為城市納污河流治理的典型示范。40年來,小清河由“黑”到“清”的美麗嬗變,是建設美麗中國好經驗好做法的生動體現,打造了北方城市內河治污的典型范例,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在我市落實落地提供了有益借鑒。
二、典型案例——共克時艱,打造疫情防控“濟南經驗”
2020年疫情防控之初,為做好疫情防控廢水處置工作,該局牽頭緊急編制《疫情防控集中隔離場所污水消毒技術規范》,并于2020年正式發布濟南地方標準,該標準的發布彌補了國內疫情集中隔離場所污水消毒技術規范的空白。2021年9月,為應對常態化疫情防控新形勢、新變化,濟南市啟動《技術規范》修訂工作,先后組織中國科學院、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火箭軍工程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20余家科研院所、知名高校,涉及防疫、環保、住建、給排水等多領域,包括3名院士在內的50余位專家學者,歷經7次“線上線下”會議,多次修改、集中修訂形成《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防控集中隔離場所污水消毒技術規范》,新標準明確了不同消毒劑的應用場景、適當延長消毒接觸時間、消毒接觸池建造與運行管理標準、加強人員防護等級、糞大腸菌群不得檢出等內容,彌補了國家在隔離場所污水消毒標準方面的的技術空白,尤其是針對隔離場所污水的特征,針對性提出污水消毒設施技術參數和運維要求,在認真總結前期實踐檢驗的基礎上,抓實防疫的“最后一公里”,督導做好隔離場所污水消毒處置工作,確保防疫各環節不掉鏈,打造出山東省疫情防控“濟南樣板”,為山東省打贏新冠疫情防控攻堅戰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持。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濟南市根據新標準指導,嘗試將污水消毒工作從“紙面上”落到“地面上”,做到隔離場所污水消毒“三變”,即變“異位處置”為“原位處置”、變“人工投加藥劑”為“自動投加藥劑”、變“敞開式消毒”為“密閉式消毒”。通過自動化遠程控制系統和全鏈條封閉管理,避免了高風險環節,實現了污水消毒工作的安全化管控。污水消毒“三變”措施,有效降低了隔離場所疫情外溢風險,堅決筑牢全市疫情防控防線。
2021年12月31日,國務院督查組對濟南市集中隔離場所污水消毒工作給予充分肯定。2022年1月21日,山東省委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運行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對濟南市集中隔離場所污水消毒工作成功經驗予以刊發,在全省范圍內予以推廣。新華社、中國環境報等媒體均對濟南做法進行了典型介紹。

堅持文化自信,傳承優秀國粹:中外交流
建投書局變身“文化顧問”
黨和國家領導人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
疫情又起,中小企業撐住!及時雨來了
20歲的預備警官 《2022中國詩詞大會》
花樣滑冰世錦賽:日本選手坂本花織女單
“星河計劃”航天科普活動走進校園
山東:“非遺+電商”為鄉村振興打開思路
李克強考察農業農村部并主持召開座談會
樂享春光
春暖花開景宜人
開學遇上冬奧 我們一起加油!
紅紅火火迎新春 廣西軍營“年味”別樣濃
冬雨滋潤臘梅見美景
第四十八屆哈爾濱冰燈藝術游園會免費迎
沒有登頂的珠峰英雄
新中國電影界罕見的“撞車公案”,數十
看一名普通高三生如何逆襲世界名校
寶清縣:制作彩色圖案“走馬燈”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