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生態環境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增進民生福祉的優先領域。進入新時代,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對生態環境保護提出許多新要求。2018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時不我待。
制度護航 守住綠水青山
生態環境問題是長期形成的,根本上解決需要一個較長的努力過程,要依靠制度來保駕護航。
黨的十八大以來,省級以下生態環境機構垂管等改革舉措加快推進。2018年3月組建生態環境部,統一行使生態和城鄉各類污染排放監管與行政執法職責,并整合組建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隊伍,生態環境保護職責更加優化強化。
2019年7月21日,中央第一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在上海市寶山區一處廢棄場地進行檢查。(圖片來源:生態環境部官方微信)
在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上,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功不可沒。這項重大制度在2015年展開,到2018年底完成第一輪,用了3年時間。第一輪督察解決老百姓身邊的問題大約15萬個,并且通過督察報告、專項督察等方式,推動各地解決了2100多個比較大的生態環境問題。
從2019年開始,生態環境部將用4年時間開展第二輪督察。截至9月25日,第一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共交辦群眾舉報問題約1.89萬件,已辦結10202件,階段辦結4373件,責令8711家企業進行整改,立案查處企業3088家,處罰金額約21016.83萬元。
在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的背后,人民法院通過加大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犯罪行為的懲治力度,嚴格貫徹損害擔責、全面賠償原則,筑牢維護公眾環境權益的最后一道屏障。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5年來,各級人民法院共受理各類環境資源一審案件108萬多件,審結103萬多件。最高人民法院從歷年發布的環境資源典型案例中選取的首批10個案例,已被納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數據庫。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們要守住綠水青山,就必須全力推進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
全民共治 建設美麗中國
進入新時代,河長制成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全民共治的生動實踐。“以前河水出現了污染,不知道該向誰反映。現在每條河邊立了公示牌,標明河流名稱和河長的姓名、監督電話,大家都習慣了‘有事找河長’。”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太平街道黎明村村民劉亞萍說,現在的水清岸綠,“河長制”功不可沒。
截至2019年10月底,全國31個省、區、市共設立了省市縣鄉四級河長湖長30多萬名。各地因地制宜,設立村級河長湖長90多萬名。目前,河長制湖長制的組織體系、制度體系、責任體系已初步形成,很多河湖實現了從“沒人管”到“有人管”、從“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轉變,“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健康河湖正變成現實。
2019年11月3日,四川成都金堂縣街頭,一位被“逮”來模擬分類垃圾的男子正在接受同學們的測試。(圖片來源:東方IC)
實行垃圾分類,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系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垃圾分類,需要全社會人人動手,一起來為改善生活環境作努力。“剛開始還真不習慣,覺得垃圾扔桶里就行了,為啥還要費功夫分類,不過養成習慣就好了,也挺簡單。”山東省萊西市水集街道譚彪莊村84歲的村民崔金鐸表示。為破解部分村民“不愿放、不會放”的難題,村里成立了黨員分類工作隊,每名黨員負責12戶,實行劃片包戶,形成村莊網格化管理。村里還組建了5人的垃圾分類收集員隊伍,每人分包60戶,每天上門幫村民收集分類好的垃圾。
近年來,我國加速推行垃圾分類制度,全國垃圾分類工作由點到面,逐步啟動,成效初顯,46個重點城市先行先試,推進垃圾分類取得積極進展。2019年起,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到2020年底46個重點城市將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2025年底前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將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
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一方面,要為了人民群眾、服務人民群眾,不斷提供優質生態產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另一方面,要緊緊地依靠人民群眾、依賴人民群眾,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全民參與、全民共治,從而凝聚起建設美麗中國的強大合力。
綠色發展 堅持生態優先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綠色發展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也是解決污染問題的根本之策。
圖為2019年8月17日無人機航拍的江蘇泗洪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天崗湖區域。基地采用“漁光互補”的開發方式,實現了光伏發電和特色漁業養殖相結合。項目年發電量可達6.5億千瓦時,年實現稅收5000萬元以上,年漁業養殖收入4500萬元,每年可節約標準煤26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64萬噸。(圖片來源:東方IC)
2019年10月7日,在山東臨沂蘭山區木業產業園,總投資150億元的20個木業轉型升級和園區配套重點項目集中開工,其中很多土地指標就來源于“散亂污”企業低效土地的盤活。
作為全國最大的木業產業集散地,蘭山區近年來嚴格環保、能耗、質量、安全等強制性標準,2018年拆除搬遷木業企業1261家,2019年上半年又陸續拆除搬遷831家,其中取締了相當一部分“散亂污”企業,讓低效落后產能退出,倒逼企業轉型升級,形成以中高端產品引領產業綠色發展的新格局,大幅度提高產品附加值。蘭山已連續8年榮登“全國百強區”榜單,今年在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排名中位列第31位,為山東省第3位。
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認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改善環境質量,勢必要對落后產能、落后產業結構做出相應調整,在這個過程中,既要保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定力,也要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
在2019年6月舉行的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年會上,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執行會長鄭新立表示,據估算,2018年我國綠色經濟產值約為6萬億元;預計到2025年達到12萬億元,約占GDP的8%;到2035年,有望達到GDP的10%以上。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只有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才能真正保護好我們的藍天、碧水、凈土。生態環境與經濟增長,不是非此即彼、二選其一,而是一枚硬幣不可切割的兩面。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切實轉變發展觀念、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我們要以制度保駕護航,實現全民共治,推進綠色發展,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北京:留學生感受中國年味
新疆多方力量增援伽師 救援工作仍在持續
戴口罩能否防住新型冠狀病毒?一篇文章
跟著“快遞小哥”送年貨:“晚點回家 早
過了大寒,就是年
濟南·中關村信息谷創新中心聯合濟南高
2019“鳥巢杯”全國青少年冰雪文化藝術
中國第一女巨人姚德芬,身高2.36,比姚
山東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隆重開幕
山東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主席團舉行第
走進“死亡之海” 探訪給地球做“CT”的
候鳥“戀”上洞庭湖,回歸自然成就的奇
熊貓戲初雪
中國首次在南極宇航員海開展海洋生態調
2020年的第一場雪,來啦
鐵道“保姆”寒冬體檢高鐵大橋
90歲“人民幣女郎”梁軍去世 系新中國第
清華教授去世,超千萬財產“曝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