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保國(前)帶領學生實習(2009年11月29日攝)。 新華社發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一幅大型油畫《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國》吸引很多人駐足——畫中人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俯下身子為群眾脫貧覓出路,用科技把荒山禿嶺拋進歷史,把綠水青山留給未來;他每年進山“務農”超過200余天,生前吃著饃就白開水當飯,用擔當讓貧窮困苦成為過去,讓富裕文明漸成現實。
李保國,1958年出生,2016年去世。身為河北農業大學教授,他心系群眾、扎實苦干,始終奮戰在科技興農、扶貧攻堅和教書育人第一線。在他幾千條名字的手機通訊錄里,最貧困地區的農民占了60%;他把第二個“家”搬到了邢臺縣、內丘縣、臨城縣、南和縣、易縣、平山縣等扶貧基地的田間地頭;把第三個“家”搬到從保定到各個扶貧基地行駛的火車+汽車+拖拉機+摩托車+自行車里。從邢臺縣前南峪到內丘縣崗底村,從臨城縣鳳凰嶺到平山縣葫蘆峪,道道山梁,條條溝坎,都留下著李保國堅實的足跡。

李保國(前左)在河北省內丘縣崗底村向村民講解果樹修剪知識(2016年1月27日攝)。 新華社記者朱旭東攝
李保國在服務人民中實現自身價值。他先后取得研究成果28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18項,技術推廣面積1826萬畝,培育了16個山區開發治理先進典型,打造了系列全國知名品牌,帶動省內外10萬山區農民增收58.5億元。參與開發的聚集土壤、聚集徑流“兩聚”理論,使邢臺前南峪森林覆蓋率達到90.7%,植被覆蓋率達到94.6%,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被追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脫貧攻堅模范”稱號。
“保國走了,但是他還有未完成的事業,還有很多老百姓需要他,我想這也是他生前最大的牽掛。”李保國的愛人郭素萍回想起自己的伴侶、同事眼圈濕潤,她告訴記者,由她與李保國一起并肩戰斗過的專家、同事、學生、農民組成的創新團隊,正在一道努力把李保國生前未竟的事業繼續發揚下去。

北京:留學生感受中國年味
新疆多方力量增援伽師 救援工作仍在持續
戴口罩能否防住新型冠狀病毒?一篇文章
跟著“快遞小哥”送年貨:“晚點回家 早
過了大寒,就是年
濟南·中關村信息谷創新中心聯合濟南高
2019“鳥巢杯”全國青少年冰雪文化藝術
中國第一女巨人姚德芬,身高2.36,比姚
山東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隆重開幕
山東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主席團舉行第
走進“死亡之海” 探訪給地球做“CT”的
候鳥“戀”上洞庭湖,回歸自然成就的奇
熊貓戲初雪
中國首次在南極宇航員海開展海洋生態調
2020年的第一場雪,來啦
鐵道“保姆”寒冬體檢高鐵大橋
90歲“人民幣女郎”梁軍去世 系新中國第
清華教授去世,超千萬財產“曝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