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提升國家生態治理體系和生態治理能力現代化,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制度層面的設計。“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和治理能力不斷提升的題中應有之義,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建設和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內容。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人的綠色情懷始終貫穿于建設國家和治理國家的主線中。綠色思想和情懷主要體現為“治水”和“綠化”思想。
黨的十五大首次把“可持續發展戰略”確立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必須實施的重大戰略。黨的十六大正式將“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黨的十七大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寫入黨代會報告。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在黨的十九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總綱中,明確寫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為標志,中國共產黨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完整的理論體系已建構起來。
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作為執政理念的一種實踐形態,始終貫穿于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全過程中。多年來,我國集中力量制定并實施了多部重要法律法規,如《森林法》《自然保護區條例》《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在不斷進步的認識和實踐中,黨的治理能力不斷提升。
發揮好制度優勢,實現治理效能最大化,是體現國家治理體系完整性和治理能力全面性的關鍵所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環境保護、生態制度落地成效的集中體現。
處理好生態治理體系和生態治理能力之間的關系
中國共產黨執政70年的歷史證明,治理國家必須建立和依靠完備的各方面的制度體系,制度本身所賦予的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作用是任何其他的規則所不能替代的。
好的制度需要好的治理能力來實現,這就是治理效能的提升。治理體系需要治理效能的提升來完成使命,兩者是同步發展和相互促進的。國家關于環境機構設置變化,是我國環境治理能力不斷改進和提升的體現。
強化生態制度的執行力
中國三北防護林體系(三北工程)的成功建立,就是中國政府生態治理的一個成功范例。自1978年興建至今,在中國北疆筑起了一道抵御風沙、保持水土、護農促牧的“綠色長城”,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標志性工程,取得了巨大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
黨的十八大后,我國全面提速、加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治理能力的提升,“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的實施,使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變革。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各級領導干部要切實強化生態制度意識,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要結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產生活方式”,把這一理念落到實處。
2016年以來,中央統籌謀劃以“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為基本抓手,對傳統粗放型產業,如鋼鐵、煤炭等重化行業,進行產業改組,化解過剩產能,在新的生產過程中嚴格執行新的國家環保、能耗和質量標準等相關法律法規,生態文明建設突破難點,取得質的成效。
加強生態制度執行的監督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的思想,這是以高質量發展推動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的保證。
“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這是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的總體設計和頂層組織領導,自然生態監管機構的設立,使生態制度落實的監管有了具體的組織機構和實施監管的依托。
在環境監管中要“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黨的十九大提出了“三個統一”:“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統一行使監管城鄉各類污染排放和行政執法職責”。“三個統一”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制度落實的監管,提出了全面而系統的要求,是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遵循。
生態治理中要“堅決制止和懲處破壞生態環境行為”,就要使監督全方位化,使黨內的法規制度監督同國家機關的法律監督、民主監督和輿論監督貫通起來,確保生態制度執行到位,使生態制度優勢源源不斷地轉化為生態治理效能。

北京:留學生感受中國年味
新疆多方力量增援伽師 救援工作仍在持續
戴口罩能否防住新型冠狀病毒?一篇文章
跟著“快遞小哥”送年貨:“晚點回家 早
過了大寒,就是年
濟南·中關村信息谷創新中心聯合濟南高
2019“鳥巢杯”全國青少年冰雪文化藝術
中國第一女巨人姚德芬,身高2.36,比姚
山東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隆重開幕
山東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主席團舉行第
走進“死亡之海” 探訪給地球做“CT”的
候鳥“戀”上洞庭湖,回歸自然成就的奇
熊貓戲初雪
中國首次在南極宇航員海開展海洋生態調
2020年的第一場雪,來啦
鐵道“保姆”寒冬體檢高鐵大橋
90歲“人民幣女郎”梁軍去世 系新中國第
清華教授去世,超千萬財產“曝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