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至2017年的短短五年間,北京空氣中的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下降了約35.6%,京津冀地區的PM2.5濃度下降了39.6%。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城市或地區做到了這一點。”在今年3月9日在肯尼亞舉行的環境“科學-政策-商業”論壇上,聯合國環境署發布了《北京二十年大氣污染治理歷程與展望》評估報告。

報告指出,1998年至2017年這20年間,北京市分階段持續實施有力的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措施,全市的污染物排放強度逐年下降,空氣質量明顯改善,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較1998年分別下降了93%、38%和55%。而在這20年里,北京的地區生產總值(GDP)增長了10.8倍,機動車保有量增長了3倍,人口數量和能源消耗均增長了80%。
北京市空氣質量的改善值得自豪!而北京市在大氣環境質量改善方面所做的努力,也為全球其它城市,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城市提供了值得借鑒的“北京經驗”。
在這份經驗背后,空氣能源網小編發現,北京大氣污染治理的成效與煤改電措施密不可分。時間拉回到20多年前的冬天,天氣進入寒冷階段北京所有供暖的爐子就燒起來了,燒煤產生的二氧化硫濃度,最高的時候能超過120微克/立方米。煤炭燃燒長期以來是北京市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
據空氣能源網小編了解,從1998年起,北京市已經開始實施控制大氣污染緊急措施,燃煤治理是當時的重中之重。當年的北京,燃煤總量達到2800萬噸。
那時,中小鍋爐“遍地開花”,很多廠家從治理燃煤上瞄到了商機,紛紛聲稱有一種連外國人都做不到的濕法除塵技術,可以幫助鍋爐脫硫,從而降低二氧化硫濃度。

為了驗證這項技術是否有效,當時的北京市環境保護局委托了幾家科研院所共同承擔這項任務。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等專家根據國內外資料設置了一個標準程序去做檢測,得出的結論是:該技術的脫硫效果,只能達到廠家所聲稱的三分之一,想要以此降低二氧化硫的濃度,是不可靠的!
那怎么辦?賀克斌等專家最終建議,北京要想從根本上治理二氧化硫,必須調低硫煤,就是要使用含硫量低于0.5%的煤。
低硫煤很快用上了,但第一年就出現問題。看低硫煤是否有效果,其實很簡單,天上的濃度就能說明一切,但當時的收效可以說極其微小。環保部門立即從監管上查找原因,發現了一批燃料公司“耍心眼”,0.5%的低硫煤就只有外面那一層,里面的煤含硫量還是高于1%。
環保部門開始在進京路口嚴查,凡是拉進京的煤,沒達標的全部返回,從哪兒拉來的自個兒拉回哪兒去。監管很給力,再加上燃煤清潔能源改造等工程的實施,沒過幾年,北京二氧化硫的年均濃度就達標了,2004年已經下降到了55微克/立方米(標準是60微克/立方米)。
從2013年開始,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開啟新時代,PM2.5成為了衡量空氣質量的重要指標。北京市發布了《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其中,壓減燃煤仍是大氣治理的重要舉措。因為燒煤產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都是生成PM2.5的前體物。
五年來,通過煤改電、煤改氣、清煤降氮等一系列措施,北京市的燃煤總量從2300萬噸下降至600萬噸以內。也就是說,5年減了1700萬噸燃煤,壓減的燃煤如果以1米的厚度堆放,足足可以堆滿3175個足球場;如果用載重30噸的卡車運送,需要56.7萬輛車,頭尾相連可以繞六環路40圈,可以從北京排到云南騰沖一個來回。
2017年底,城六區和南部平原地區基本實現無煤化,北京集中供熱清潔能源取暖比例達97%以上,居民取暖和生活“煤改電”、“煤改氣”大規模推進,小型燃煤鍋爐基本淘汰完畢。
“煤改電”背后則是電網增容、導線鋪設等大量工作。據統計,本市在這5年的“煤改電”中,導線鋪設就達7.98萬公里,架了33.41萬根電線桿,忙碌時節全市有4萬人同時施工。
在過去20年間,北京市不斷推進末端治理技術升級和能源結構調整,從燃煤電廠、鍋爐和民用散煤三方面入手,同時加強對源頭和末端的治理管控,取得了顯著成效。如今,二氧化硫的年均濃度已經穩定在個位數。

經初步評估,壓減燃煤措施對北京PM2.5下降貢獻率超過40%。截至2018年底,北京市還有400萬噸以下燃煤,預計到了2020年,北京平原地區將看不見燃煤的身影,僅山區留下50萬噸散煤供村民燃燒使用。
“煤改電”后,北京每個采暖季可減少散煤燃燒452萬噸、二氧化碳1176.37萬噸、二氧化硫10.86萬噸、氮氧化合物3.17萬噸,有效地減輕了大氣污染,保護了大氣環境。
大氣污染防治任重而道遠,空氣能源網小編認為,真正打贏“藍天保衛戰”,還需從污染源頭治理,調整能源結構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并重的同時,推動能源低碳化,統籌考慮空氣質量改善和溫室氣體減排目標,才能讓“北京藍”常駐!

北京:留學生感受中國年味
新疆多方力量增援伽師 救援工作仍在持續
戴口罩能否防住新型冠狀病毒?一篇文章
跟著“快遞小哥”送年貨:“晚點回家 早
過了大寒,就是年
濟南·中關村信息谷創新中心聯合濟南高
2019“鳥巢杯”全國青少年冰雪文化藝術
中國第一女巨人姚德芬,身高2.36,比姚
山東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隆重開幕
山東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主席團舉行第
走進“死亡之海” 探訪給地球做“CT”的
候鳥“戀”上洞庭湖,回歸自然成就的奇
熊貓戲初雪
中國首次在南極宇航員海開展海洋生態調
2020年的第一場雪,來啦
鐵道“保姆”寒冬體檢高鐵大橋
90歲“人民幣女郎”梁軍去世 系新中國第
清華教授去世,超千萬財產“曝光”,他